
据媒体报道,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游经碧研究员团队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技术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成功研制出光电转换效率达27.2%的高性能原型器件。

11月3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悉,截止2025年10月,国家天文台负责运行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LAMOST(郭守敬望远镜)累计发布光谱数达到2807万条,恒星参数1159万组,数据量稳居世界第一。LAMOST数据共享卓有成效,目前全球共计300个单位的1800多名用户利用LAMOST数据开展科学研究,下载数据量约17万GB,数据发布网站查询373万次。

据媒体报道,美国南加州大学约书亚·杨教授团队联合多国科研机构,成功研制出全球首款集成化人工神经元“1M1T1R”。

据媒体报道,中铁六局运营维管中心自主研发的道岔尖轨更换装置,近日在临策铁路的道岔尖轨更换作业中成功投入使用。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团队近日在《自然-通讯》发表重大成果,成功开发出蚕丝蛋白赋能的微创植入式柔性神经界面。

据外媒 Interesting Engineering 报道,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的研究团队研制出一种由仿生材料制成并配备智能控制系统的人工肌肉。研究人员称,这项 AI 驱动的技术能够向人体“学习”并实时自适应,能够生成既自然又灵敏的动作,安全性足以用于康复支持。

日前,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仿生智能界面科学中心有机纳米光子学实验室郑美玲研究员团队,近期在 3D 微纳机器人的制备与应用方面取得新进展。

斜视是儿童视力发育期常见的眼部问题,早期发现对于预防后续严重的视力损害至关重要。然而,儿童往往难以主动表达视觉不适,早期症状也不易被非专业人员察觉,给早期诊断带来困难。

俄罗斯国家原子能公司(Rosatom)近日公布了一款全新的“蜘蛛机器人”,据称其在核反应堆部件焊缝检测方面的速度比传统方法快三倍。

近日,耐克发布了全新项目 Project Amplify,号称“全球首款动力鞋系统”。耐克表示,这款产品并非为职业选手打造,而是专为普通用户设计。
您的咨询我们已收到,稍后会有专业顾问与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