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研团队成功制备了多种单原子层金属,厚度仅为头发丝直径的二十万分之一。这一成果将有力推动二维金属领域科学研究,并在超微型低功耗晶体管、超灵敏探测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相关成果论文已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发表。
天津大学与清华大学联合研发出一款“双环路”脑机接口系统。此系统不仅精度更高、能耗更低,还能处理更为复杂的任务。
锌-空气电池也称为锌-氧空气电池,是一种体积小、质量轻、适用温度范围宽、无腐蚀且工作安全可靠的环保电池。然而这种电池的正极高度依赖贵金属铂的使用,成本昂贵,进而制约了其大规模推广。
据《纳米进展》杂志报道,由英国伦敦大学学院领导的研究团队制造出了世界上最细的意大利面,其直径约为人类发丝的1/200。
据媒体报道,西北工业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臧渡洋教授团队成功制备出“地面上最长寿命气泡”,在声悬浮条件下气泡保持时间可达到23分36秒,且在被直径0.8毫米的热铜针穿透时悬浮气泡仍能保持不破裂,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
北京时间10月7日下午,202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于瑞典揭晓,美国科学家维克多·安布罗斯(Victor Ambros)和加里·鲁夫昆(Gary Ruvkun)获奖。
9月3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获悉,该所武建飞研究员带领的先进储能材料与技术研究组,研发出用于全固态锂硫电池的新型硫化锂正极材料,能量密度超过600瓦时每千克。
8月16日,未来科学大奖获奖人名单揭晓。邓宏魁获得2024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张涛、李亚栋获得2024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孙斌勇获得2024未来科学大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近日,天津大学新能源化工团队的一项突破性研究成果以封面论文的形式登上《科学》杂志。该团队成功研发出成本低廉、环境友好的新型丙烯催化剂,为低碳烯烃生产技术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催化科学基础。
在最新一期《自然·材料》杂志上的一篇论文中,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团队报告了一种解码“材料基因组”的新方法。该方法能检测晶体材料原子级结构的微小变化,提高了人们理解材料特性和行为基本起源的能力。
您的咨询我们已收到,稍后会有专业顾问与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