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细软旗下技术转移平台

我的成果我的需求在线客服

服务热线:400-700-0065

科技 | 纳米“双光子工厂”问世!中大科研团队研制出新型量子纠缠光源

2025-07-143526来源:

日前,《自然》杂志(Nature)在线发表了中山大学物理学院王雪华、刘进教授团队主导的一项突破性研究成果。

  日前,《自然》杂志(Nature)在线发表了中山大学物理学院王雪华、刘进教授团队主导的一项突破性研究成果。

  该团队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腔诱导自发双光子辐射”方案,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与单光子辐射强度相当的自发双光子辐射,并成功研发出保真度高达99.4%的按需触发式新型微纳量子纠缠光源。

  量子纠缠——如同相隔万里却“心灵感应”的双胞胎光子——是量子计算、通信和精密测量的核心资源。传统方法让光子随机“结对”效率低下,而中大团队另辟蹊径,直接“培育”自诞生便纠缠的光子“双胞胎”。

微信图片_20250714101354.png

  论文第一作者、中山大学物理学院副教授刘顺发解释道:“某些特殊‘人造原子’结构,理论上能同时辐射两个关联光子(即自发双光子辐射)。但自上世纪60年代理论预言以来,原子通常更倾向于一次辐射一个光子,导致‘双胞胎’光子产生概率极低(小于0.1%),实验观测极其困难,近40年研究未能取得突破。”

  半导体材料和纳米加工技术的进步为实验突破提供了契机。刘顺发表示:“我们设计了超高品质光学微腔,在纳米尺度上精细调控光子产生过程。这个微腔为‘双胞胎’光子搭建了专属通道,将其辐射效率从传统的小于0.1%大幅提升至约50%。” 效率的飞跃使按需制备纠缠光子对成为可能。

  这项研究彻底突破了“双光子辐射必然远弱于单光子辐射”的传统认知。刘顺发形象地比喻:“我们就像在纳米尺度上打造了一个专门生产纠缠光子的‘工厂’。”

  基于纳米固态“人造原子”和创新的腔诱导方案,团队不仅实现了强度可比拟单光子的自发双光子辐射,更制备出保真度达99.4%的按需触发纠缠光源。刘顺发强调:“99.4%的保真度意味着光子间‘心灵感应’强度极高,这为提升量子通信安全性、量子计算可靠性和量子计量精度带来了巨大潜力。”

微信图片_20250714101357.png

  《自然》审稿人高度评价该成果为“双光子研究领域的突破性进展”,并称赞其“实现了保真度创纪录的纠缠光子对”。

  此项工作由中山大学主导完成。刘进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王雪华教授提供了重要指导,刘顺发副教授为第一作者。研究工作还得到了中科院半导体所、德国多特蒙德大学、天津大学等单位合作者,以及中山大学多名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的重要支持。

  刘顺发表示,团队下一步将利用这一高保真纠缠光源和高纯度双光子源,深入开展量子精密测量与量子通信应用研究。

  科技发展靠创新,企业发展亦靠创新。中细软集团为创新保驾护航,服务项目多达3000余种,包括商标、专利、版权的确权和交易服务、知识产权评估服务、知识产权法律服务、设计开发服务、高新认定咨询服务和其他增值服务等。如果您有知识产权方面的需求,欢迎咨询我们。

  来源:快科技等


声明:本网站文章来源于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涉及文章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更多> 推荐专利

一种靶向泛素化诱导BCR-ABL蛋白降解的化合物及其应用
发明专利专利号:202111458292X
一种按摩牵引凳
实用新型专利号:2020228514007
背包(塑形)
外观专利专利号:2023303561826
一种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阻燃技术
发明专利专利号:2023113520361
一种稻壳灰/高分子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及用途
发明专利专利号:2012104929573
流量可调的水下卸荷装置
发明专利专利号:2016106625848
一种染料敏化稀土上转换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发明专利专利号:2017107913419
一种非对称内嵌结构纳米薄膜热整流器的设计方法
发明专利专利号:2017102730479
一种具有压紧功能的复印机
发明专利专利号:2017102724355
具有清洗功能的墨盒
发明专利专利号:2017102724340

我要找专利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

专利类型

登录成功

您的咨询我们已收到,稍后会有专业顾问与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