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月25-27日召开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宁德时代透露了两项重大进展。其首席科学家吴凯在会上表示,宁德时代将于今年4月发布“麒麟电池”,其系统重量、能量密度及体积能量密度继续引领行业最高水平;另外,宁德时代的续航1000km更高比能的无热扩散技术将在2023年实现量产。
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在论坛上分享了重要预判,其预计,今年3月份前半个月,中国新能源渗透率已超过28%,到今年底,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可达35%。
关于新能源汽车的原材料价格上涨的问题,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在论坛上表示,当前动力电池原材料大幅涨价问题需要高度关注,认真研究解决。
上游原材料的价格上涨压力,叠加补贴退坡的影响下,2022年以来,涨价几乎成了电动汽车行业最火的话题之一,全行业掀起了疯狂的涨价潮。
万亿“宁王”释放重磅信号
3月25日-27日,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2)在京召开,宁德时代、比亚迪、松下等新能源巨头都释放了重磅信号,引发市场关注。
其中,宁德时代透露了两项重大进展。宁德时代首席科学家吴凯在会上表示,宁德时代通过不断技术迭代,推出了第三代CTP技术,内部称其为“麒麟电池”,其系统重量、能量密度及体积能量密度继续引领行业最高水平。在相同的化学体系、同等电池包尺寸下,麒麟电池包的电量相比4680系统可以提升13%。
吴凯进一步透露,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将于今年四月正式发布。
需要指出的是,4680电池是一款尺寸更大的新型动力电池,2020年9月,特斯拉首次公布了4680电池技术,据官方数据显示,它的能量密度达到300kWh/kg,4680电芯的单体能量提高5倍,整车续航里程增加16%,输出功率提升6倍,成本降低了14%。
特斯拉CEO马斯克曾直言,这种电池是技术上的“巨大突破”,将使他的公司生产售价2.5万美元的电动汽车成为可能。今年3月初,有报道称,松下公司计划在美国建设动力电池工厂,可能将为特斯拉生产4680电池。
在论坛上,松下电器总裁楠见雄规表示,4680电池将成为未来圆柱电池的主流。4680电池是电池结构、材料上的“双创新”之作:采用大圆柱结构件,容量较2170电池高5倍。
对比来看,宁德时代即将发布的“麒麟电池”的能量密度、续航里程比4680电池更高,这对新能源汽车赛道无疑是一则重大突破。
同时,在3月26日的会议上,吴凯还抛出了一则重大消息,其表示,2020年9月宁德时代率先在811产品上实现了无热扩散,陆续有部分车企、电池企业都推出了各自的无热扩散技术,当前无热扩散技术已经成为行业主流。宁德时代的续航1000km更高比能的无热扩散技术将在2023年实现量产。
宁德时代抛出的超级电池、超级续航的无热扩散技术,无疑引发了市场对新能源后续的期待,有分析人士指出,电池续航与安全,一直是制约电动汽车普及的关键,一旦持续了重大突破,新能源汽车的渗透力将继续提升。
王传福:今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可达35%
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也分享了对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预判。其预计,今年3月份前半个月,中国新能源渗透率已超过28%,估计全月渗透率也将超过28%。我国新能源渗透率从去年1月的6%到12月高达22%,平均每个月提升1.3个百分点。按照去年行业变革速度来看,预计今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可达35%。
同时,王传福进一步强调,当前新能源汽车的市场驱动占了70%,政策驱动也就30%,2021年新能源车的增长和三年前不一样,当时网约车、出租车占比很大,但2021年私家车占比高达88%,是老百姓用实际行动来支持购买新能源车。
对于论坛热议的动力电池能量密度,王传福表达了不一样的看法,其认为,当续航里程迈过一定门槛后,动力电池能量密度的重要性在降低,最重要的指标可能会变成安全、成本和循环寿命,当前电池原材料价格暴涨是行业需要克服的挑战。
王传福的担忧显然与锂电上游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密切相关,在2021年持续暴涨后,2022年的碳酸锂价格仍在狂飙。具体数据来看,去年7月初至今,碳酸锂涨幅约500%,氢氧化锂涨幅约400%,三元材料涨幅约130%,磷酸铁锂材料涨幅约220%,电解液涨幅约40%,负极材料和隔膜价格也略有增长。
受到上游材料成本的持续冲击,去年年中至今,电芯销售价格涨幅50%-60%,电芯综合成本涨幅在65%以上。当前,锂电池企业仍然面临一定的成本压力,后续还有进一步提价的可能。
关于原材料价格上涨的问题,会上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当前动力电池原材料大幅涨价问题需要高度关注,认真研究解决。辛国斌提到,将适度加快国内资源开发进度,坚决打击囤积居奇、投机炒作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引导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强化协作,共赢发展,推动关键原材料价格回归理性。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欧阳明高在会上表示,锂资源供需平衡2-3年后可能恢复正常,但考虑到全球贸易环境恶化,还有俄乌战争带来的镍价炒作,为应对供应安全,政府部门应当出台相关政策,采取有力措施,打击囤积居奇,抑制短期大幅波动,否则将会对电动汽车发展造成重大影响。
来源:券商中国(有删减)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
专利类型
您的咨询我们已收到,稍后会有专业顾问与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