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中医药大学沈奇教授团队承担的“药食同源紫苏新功能原料研发与产业化应用项目”,通过广州产权交易所公开挂牌征集股权合作方,成功完成科技成果作价投资转化,最终实现转化金额过千万元,溢价17%落地,标志着高校科技成果市场化机制的重要突破。
据了解,该项目是广州中医药大学响应国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号召、贯彻落实《广东省深化职务科技成果管理改革实施方案(2024—2027年)》的重要实践,具有显着的示范意义和多个创新亮点:
一是市场化机制创新:广州中医药大学首次通过公开交易平台征集投资方,建立“评估-挂牌-竞价-签约”全流程公开机制,打破传统转化模式中的信息壁垒和封闭性,打造高校科技成果对接社会资本的标准化、规范化的标杆。
二是服务体系集成:依托第三方专业交易机构,广州中医药大学构建起涵盖技术评估、法律咨询、交易撮合与落地服务的全链条转化生态,形成高校科技成果规范、高效转化的系统解决方案,显着提升成果转化成功率与效率。
三是学科产业深度融合:以紫苏药用价值开发为示范,广州中医药大学打通“基础研究-核心专利培育-产业应用”完整创新链,通过“科研团队专利作价入股+企业资本和产能协同推进”的方式,既保障科研人员合法权益,又激活企业创新动能,为同类学科成果产业化提供了可复制的成熟范式。
此次成果转化不仅是广州中医药大学推动科技创新与市场应用深度结合的一次成功探索,更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政策落地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样板,彰显了公开交易市场在发现价值、优化资源配置中的关键作用。
在科技创新的浪潮中,专利作为创新成果的重要载体,正日益凸显其巨大价值。这一科技成果转化案例,让专利的价值体现不言而喻!
专利是企业技术壁垒的构筑器,通过独占性权利形成市场准入门槛,帮助企业垄断细分领域;其次,专利可作为无形资产直接参与资本运作,通过质押融资、作价入股等方式撬动资金杠杆;再者,专利能提升品牌溢价能力,消费者对专利技术产品的支付意愿平均高出普通产品30%以上。
对企业而言,专利不仅是创新成果的“护城河”,更是参与全球竞争的“入场券”。唯有重视专利布局、强化保护意识、加速成果转化,方能在创新浪潮中抢占先机。
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等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
专利类型
您的咨询我们已收到,稍后会有专业顾问与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