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细软旗下技术转移平台

我的成果我的需求在线客服

服务热线:400-700-0065

科技 | 德国科学家突破电池技术瓶颈:金属绒电极实现85%能量密度跃升‌

2025-05-27934来源:

据媒体报道,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医学研究所近日公布了一项颠覆性的电池技术创新,该技术通过采用金属绒电极结构,有望彻底改变现有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功率性能格局。

  据媒体报道,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医学研究所近日公布了一项颠覆性的电池技术创新,该技术通过采用金属绒电极结构,有望彻底改变现有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功率性能格局。

  由着名科学家约阿希姆·斯帕茨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发现,使用微米级金属丝编织的三维绒网作为电极接触材料,可以突破传统电池设计的多个技术限制。这项创新可使电池能量密度提升达85%,将对从电动汽车到便携电子设备的多个行业产生深远影响。

微信图片_20250527094949.png

  斯帕茨教授表示:"这项发现建立在我们揭示的电极离子传输新机制之上。"传统电池电极由储存电荷的活性材料和传输电流的接触材料(通常为铜箔或铝箔)构成。然而,活性材料虽擅长储电,却存在离子传导性差的固有缺陷。

  海德堡团队的研究表明,金属表面可成为金属离子的"高速公路"。他们发现锂离子在铜表面会脱去分子外壳,形成被称为亥姆霍兹层的电双层结构。斯帕茨强调:"通过特制测量装置和理论计算,我们证实锂离子在亥姆霍兹层的移动速度比在电解液中快56倍。"

  研究人员将活性材料与由百分之一毫米级金属丝编织的3D绒网结合,构建出三维电荷载体传输网络。这种创新设计不仅实现了适合电动汽车快充需求的十倍厚电极,还将接触金属等非储能材料用量减少约50%。与传统箔式电极相比,能量密度实现了高达85%的显着提升。

  斯帕茨用自然界的三维血管网络作类比指出:"通过二维层状结构供能的传统方式效率低下,我们的技术目标正是构建能够高效充放电的三维电荷载体传输网络。"

  除性能飞跃外,新型绒网电极在制造工艺方面也展现出显着优势。传统工艺需要将活性材料薄层涂覆在金属箔上,该过程不仅复杂,还涉及有毒溶剂。新技术则可采用粉末形式直接将活性材料填入绒网结构。

  斯帕茨预估:"通过干法填充工艺,我们有望节省30-40%的生产成本,生产设施占地面积也可减少三分之一。"他认为这项创新将显着提升欧洲制造商在快速发展的电池技术领域的竞争力,并表示:"借助这项技术,我们有机会实现与亚洲厂商的并跑甚至超越。"

  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而知识产权保护则是创新成果转化的重要保障。中细软集团构建了全方位的创新保护体系,提供涵盖商标、专利、版权等领域的3000余项专业服务。我们致力于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知识产权支撑。如有任何知识产权相关需求,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中细软将为您提供专业、高效的服务支持。

  来源:快科技等


声明:本网站文章来源于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涉及文章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更多> 推荐专利

一种非对称内嵌结构纳米薄膜热整流器的设计方法
发明专利专利号:2017102730479
一种具有压紧功能的复印机
发明专利专利号:2017102724355
具有清洗功能的墨盒
发明专利专利号:2017102724340
防漏墨盒
发明专利专利号:2017102724270
一种打印机
发明专利专利号:2017102724105
一种墨盒
发明专利专利号:2017102724092
一种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二氧化钼纳米颗粒及其制备方法
发明专利专利号:2017102723390
一种定子绕线机快速锁紧装置及其方法
发明专利专利号:2017102717328
一种定子绕线机导线切线装置及其方法
发明专利专利号:2017102717099
一种自适应调整RFID功率的智能控制方法
发明专利专利号:2017102701156

我要找专利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

专利类型

登录成功

您的咨询我们已收到,稍后会有专业顾问与您联系。